喜欢你中国剧艺术网——写在中国京剧艺术网20周年之际

2021-11-16 10:42来源:京剧艺术网阅读量:4664


 
   (本站通讯员 刘杰)我“触网”——接触中国京剧艺术网是在2009年末。
    因视力不佳,我远离了电脑,不知有这个网站,是央视戏曲频道的编导马瑛瑛把网站站长朱龙斌推荐给我,这是一位朴实、诚恳的小伙子,他希望我给网站投稿,聘我为网站特约通讯员,从此开启了愉快的合作。
    2021年是中国京剧艺术网建立20周年,我谨以这篇小文作为祝贺和纪念。
   “触网”之后,才了解到办戏曲网站的难,当时很多媒体都放弃了戏曲阵地,有些媒体对戏曲只给个“豆腐块”的版面,这种情况下,没有点知难而上的魄力是不行的。可喜的是,网站在朱龙斌和全体同事的艰苦努力下,闯过难关,开辟了新局面。包括视频访谈,即时报道,演出精采片段等画面,文字剧评、人物采访、消息、票房动态、演出预报、戏迷心声等,丰富多彩,可看可读,文章短小为主,兼有中、长篇,戏迷称之为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而新,满足了收看需求。
    网站有远见的眼光,既关注戏曲界大的事件,又注意到不大为人注目的活动,及时给予报道。如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副院、北方昆曲剧院举办的系列演出均给予高度重视,还安排了对青年演员田磊、郭凡嘉、付佳、张兰、宋云飞、柳婧等人的采访,配上剧照发表在网站上。对外地院团进京演出及时报道、撰写剧评,安排了对天津程派名家吕洋的采访,对山东、河北、黑龙江、重庆、吉林等院团的演出均给予评价和介绍,让北京观众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喜爱。
    在江苏省纪念王瑶卿先生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举办活动时,网站安排我去报道。那一天媒体很多,王瑶卿的弟子和戏曲名家也来了不少,我就考虑怎样选一个好的角度进行报道,避免千篇一律。这时看到刘秀荣先生坐轮椅上被人推进大厅后,扶着轮椅扶手坚持站起来向王先生塑像鞠躬,我就抓住这一场面,以众多王先生弟子的回忆组织文章,再现他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事后主办方说,收到了很多稿子,就用中国京剧艺术网的这一篇。另一次也是网站委派我去采访一位国家京剧院已退休多年的80岁武生名家,但老人很谦虚,讲徒弟多,讲自己少,我就抓紧时间,采访了多位他的弟子,两下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采访记,再现了老演员的风采与课徒的功绩。
    前些年,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为留取宝贵资料,对60岁至85岁的京剧名家进行了录像采访,有说戏的,有回忆自己和院团演出经历的,也有介绍同事演艺的。因为被访者年事已高,难免记错或口误,配字幕时也难免有错,需要校对,网站接下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认真对待,不能大意。我曾在企业中担任过企业报总编,有点校对基础,便十分仔细地听,看,发现问题马上记录下来,不懂的就查资料,向内行人请教。被访人员中有的讲两小时,有的长达五小时,八小时,从1949年讲到当今,回忆弥足珍贵,但每一片光盘中均有一些需要修正的地方,特别是剧名、人名,专业术语方面的错别字较多,我就反复看,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现在被访者中已有多位离世,但抢救出来的访谈将传世,使后人得益。
    再说说“戏聚石景山”活动,北京市知名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刘秀荣、张春孝、丁晓君等不少名家均来讲过,戏迷十分欢迎,有不少住西城、东城、朝阳等区的爱好者赶来欣赏。有时安排专业演员和票友演出,有些冷门戏如《荷珠配》都出现在舞台上。新文化馆落成后,又邀请河北、山西等地院团演出地方色彩浓郁的剧目,真正实现了“戏聚”石景山,让北京观众大开眼界,也促进了华北地区的戏曲交流。网站对每次活动均安排报道、录像,对高水平的讲座,演出给予评论赞扬,演出单位亦很满意。
    京剧艺术网人手不多,每一位均是拳打脚踢的多面手,网站聘请的几位特约通讯员,有负责照像、录像的,有负责文字撰写的,扎扎实实地为戏曲艺术作点贡献而不计名利。为此,朱龙斌在放手让他们开展活动的同时,又关心他们的健康。2020年疫情突起时,他马上安排暂停活动并挨个询间有无防护用品,生活中有什么困难,让几位中老年通讯员心中暖暖的。
    近几年,朱龙斌在北京戏曲评论会和石景山区文联所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分别担任副会长、党支部书记及会长,也使京剧艺术网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纪念建党百年时,网站又重点发表了红色经典剧目如评剧《革命家庭》,京到《蝶恋花》等作品的评论,组织了群众性的演唱活动,网站在20年的艰辛运作中不断发展,成为戏迷不可离开的忠实朋友。
标签: 京剧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