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的名义聚焦两会②| 关键词:演出市场恢复、创新型文艺人才培养、传承地方戏曲、健全院团保障

2020-05-22 12:17来源: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阅读量:3919


今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非常”时期将有哪些“非常”之策;疫情考验,文艺演出领域摸索出怎样应对路径;文化演出消费将有哪些布局和转变,文化艺术界委员将发出怎样的声音。

 

今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非常”时期将有哪些“非常”之策;疫情考验,文艺演出领域摸索出怎样应对路径;文化演出消费将有哪些布局和转变,文化艺术界委员将发出怎样的声音。

以文艺的名义聚焦两会,历年两会文艺界的声音都被普遍关注,直接影响艺术人才建设,公众文化消费。毋庸置疑,文化艺术、演出行业目前面对的困难不小。然而,越是困难越应回归理性,认真思考和谋划,勇于担当和作为。两会期间,将持续关注文化演出领域委员发声,实时跟进委员提案与进展,第一时间传递两会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冯远征:

关注疫情后演出市场恢复、
新文艺群体未来发展

“疫情对于行业的打击非常大,希望国家能够出面救场,出台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体制外的新文艺群体逐渐受到各方重视,但在权益保障方面推进还是相对缓慢,职称评定等方面都还没有落实,这个也是我比较关注的方向。”


冯远征认为,前几年演出市场比较繁荣,国营院团、民营企业都很看好市场发展,但今年的疫情基本摧毁了演出市场。
不同于国营院团有国家拨款,对于民营演出公司而言疫情期间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冯远征解释,北京总共有将近10000家演出公司,其中私人公司占80%,都面临很大困境。比如,去年订的合同今年全部被取消,而且上半年的演出场次取消后,靠下半年很难补回来,几乎所有新项目都处于停滞状态,零收入的状态下还要承担办公房租等成本压力,下半年什么时候复工也未知,基本是要重新开始培养积累了。
希望国家艺术基金能起到救市的作用,国家艺术基金本来就是服务艺术市场的,当市场不乐观,可以考虑特事特办,从中拿出大部分或者全部资金再做一年的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被称为“新文艺群体”的新兴文化力量也日渐活跃,且影响力日益广泛。他们大多毕业于专业院校,有着扎实的专业能力,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在体制外,没有职称评定,上升通道狭窄,而且出去讲课、一些活动都没有资质。冯远征建议出台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制度,将新文艺群体的职称评审,纳入到现有职称评审体系中来,尽快打破壁垒,畅通人才渠道,让他们得到该有的认可。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队队长冯远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

加强复合型、创新型文艺人才培养

“高科技人才是紧缺的,但文艺的复合型人才也很紧缺。”辛丽丽强调,“在当前的新时代,舞台上已经不允许我们不学习了,不允许你回到过去,不能说以前怎么跳,而是要说,我应该怎么跳,我将来更应该怎么跳。可能我做不到,但过了30年,一代演员成熟了会做得更好。”

5月17日晚,上芭刚登上阔别已久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联排了原创现代芭蕾专场《起点Ⅲ——时间对岸》。年轻编导和演员们的出色表现,让辛丽丽放下了心,可以安安心心去北京。受新冠疫情影响,自1月29日在美国演完《梁山伯与祝英台》,109天以来,这还是上芭第一次登上舞台。虽然是一场没有观众的内部彩排,但演员们依然拿出正式演出的劲头,化了妆,谢了幕,做足了仪式感。

在辛丽丽看来,作品好坏没关系,关键要看整个队伍的状态怎么样,“如果作品很好,碰上一群不太好的演员,那捏也捏不起来。如果作品一般般,但碰到一帮很专业的演员,它会更出彩。”她对舞团的要求是,不管作品成不成熟,演员一定要做到专业、敬业、出彩。如今,上芭不仅状态好,也有高度的凝聚力,这也是让她最欣慰的地方,“队伍不能散,散了用钱也买不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晋剧院艺术总监栗桂莲: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保护传承地方戏曲

“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经典表演,会随着老艺术家的离世而失传乃至消失。”栗桂莲表示,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她建议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戏曲表演、剧目抄本和口述本、舞台演出剧目等进行存储、加工、传播,保护地方戏传承发展。

山西戏曲剧种十分丰富,但其中不乏一个剧种一个团的情况,甚至有的剧种只存留在几个老艺人身上。从“为群众演唱、为人民放歌”,到“戏曲进校园不是‘到此一游’”,栗桂莲多次提交提案,呼吁加大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力度。这些年来她也一直在推动这项工作。同时,栗桂莲认为,线上直播方式的出现,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边界,戏曲演出也不再受地域所限,从一方水土走向更大的舞台。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晋剧院艺术总监栗桂莲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

改制文艺院团生存困难,应健全保障体系

“国有改制文艺院团虽然性质上转为企业,但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并没有改变。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在关心、指导、支持国有改制文艺院团的发展上也应进一步明确舞台艺术的多重属性,不能仅仅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看待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杨俊建议通过充分认识和进一步明确国有文艺院团的公益属性定位,加快建立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相适应的国有文艺院团保障体系。

国有文艺院团第三阶段改革激发了艺术生产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第三阶段的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还处在探索和实施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改革,全国文艺院团普遍还存在着各地政策保障体系不统一、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导致许多改制文艺院团生存困难。一部分院团仍然保留事业性质,或改制后通过深化改革,基本经费获得保障。另有相当一部分文艺院团则彻底改制为企业,基本保障严重不足。此外,基本保障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和市场环境的制约等外部因素,以及资源配置的先天不足,客观上造成国有院团经济基础薄弱,无法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增强实力、良性循环,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艺术人才队伍不稳、事业难以为继等严重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

针对国有改制文艺院团存在的困难局面,杨俊建议,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问题,将其纳入国家深化改革工作的议事日程,深入系统调研,科学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强力推动实施。


作者:张成杰、廖阳、汤琪
来源:澎湃新闻、文旅之声